牙菌斑如何导致蛀牙的?
东莞南城固德口腔门诊部
咨询68次

在正式开始本文之前,先分享一个知识点:蛀牙是一种细菌性疾病。
罪魁祸首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牙虫”、“蛀牙菌”,学名叫做“致龋菌”。
虽说蛀牙是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,但若没有致龋菌的存在,即便我们嘴里有糖分,也无法被分解产酸,牙齿便不会被酸腐蚀、被蛀坏。
详见文章《儿童龋病的病因及特点》想让嘴里完全没有致龋菌,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但只要牙齿上的细菌不太多、不太厚,也不太容易引起蛀牙。
可难就难在,我们无法通过肉眼去判断,嘴里的细菌、牙菌斑,到底多不多、厚不厚?不过,只要我们了解清楚细菌的“驻扎”机制,就能够心里有数了
. PART01 .
我们口腔里的“细菌社区”
以往科普刷牙、牙线、洗牙时,总会提到“牙菌斑”,它就是一个“细菌社区”,由细菌在牙面上附着、聚集所形成。反观我们人类社会,新社区的形成首先需要一块地,在这块地上规划各项基础设施,再打好地基。
而“细菌社区”在牙面上驻扎的步,同样是圈地,这块地我们称之为“获得性膜”。
步开拓荒地、筑建地基
▼

清洁后的牙面即“荒地”,蓝色那一层膜即“地基”。
地基的“建材”来源于唾液中的“糖蛋白”及其他一些成分,与牙齿接触后就粘附在牙釉质表面,形成一层薄膜(即获得性膜)。
这层膜相当于一片肥沃的土壤,为细菌初期粘附提供了基质,可以不断吸引细菌驻扎、繁殖。
刚清洁过的牙面,数分钟内便可形成获得性膜(地基),1~2小时内可迅速增厚(打好地基)。
第二步修建房屋、广纳人才▼

我们人类建设社区,打好地基以后,就要开始建造房屋,并准备引进各式各样的人才。
“细菌社区”亦如此,想要从“小村寨”发展成“大帝国”,必然要吸引各路细菌在此开枝散叶。
研究表明,牙面获得性膜形成后,通常很快就会有细菌附着。
先附着上去的往往是球菌(血链球菌和唾液链球菌),在“地基”上生长、产酸,加速唾液糖蛋白沉积,如图③所示。
同时,这些细菌还会合成“胞外多糖”,与沉积的糖蛋白一起构成牙菌斑的基质。
这相当于社区扩建,将提供更多的“空置房屋”来招揽细菌。
随着入住的细菌越来越多,细菌之间黏附聚集,可增至10余层,后形成成熟的牙菌斑,如图④所示。
从获得性膜形成(地基)到牙菌斑(社区)初步成形,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。
这段时间内的菌斑质地松散,比较容易清除。
牙菌斑初步形成后:2天左右(招贤纳士):菌斑内细菌数迅速增多,菌群密度增大,厌氧菌和丝状菌定植增加;5~7天左右(疯狂产酸):菌斑成熟,此时细菌数量、种类都趋稳定,形成稳定的“细菌社区”。
我们以前说过:牙菌斑是一层致密的、胶状的生物膜。
这层膜可充当一个“保护罩”——罩着里头的酸,让其不易扩散和被清除,连唾液的冲刷作用都难以发挥。

酸在局部持续堆积,便能够使牙釉质脱矿,如不及时采取刷牙等口腔卫生措施将牙菌斑彻底清除,时间长了可能会引起龋病、牙周疾病,这便是“细菌社会”的根本发展目标。
. PART02 .对付细菌,得靠“机械清洁”
总有人问:抑菌漱口水有用吗?可以杀灭牙面上的细菌吗?来不及刷牙可以用漱口水代替吗?答案:不能。
别把漱口水当成一场灭世洪灾,只要有“保护罩”在,用水冲刷的力量,根本不足以毁灭“细菌社区”。
而且,抑菌成分也难以进入其内部,难以杀灭细菌。

所以,不要迷信各种功能的漱口水,老老实实刷牙、使用牙线吧!只有机械摩擦才能有效去除牙面上附着的菌斑。
同理,目前火爆的“U型硅胶电动牙刷”、“极细刷毛牙刷”等,都不是我们清洁菌斑的好帮手。
因其质地过于柔软,在牙面磨除时力度远远不够,无法将黏黏的菌斑清洁掉。
除了选对尼龙软毛的牙刷以外,刷牙方法也很重要!巴氏刷牙法的水平震颤,就是为了更好地摩擦和清洁牙龈缘、牙颈部的菌斑。
采用巴氏刷牙法,每次刷牙2分钟(未掌握刷牙方法的小朋友,需适当增加时长)才能有效清除菌斑,千万不要嫌麻烦。
. PART03 .
保持口腔卫生
每天至少认真刷牙2次之所以强调早晚各刷1次牙,目的是了相对轻松地控制好菌斑,保证牙面上的细菌量处于低水平。
在牙菌斑初步形成的2天内,“细菌社区”还如同一盘散沙。
尤其是在牙面清洁后8小时~2天内,获得性膜形成、细菌刚开始定植,此时再做一次清洁,能轻松“干倒”一片敌人。
看到这儿或许有朋友想问:晚上刷了牙就睡觉,夜间也没吃东西,早上可以不刷牙吧?这个想法非常危险由于睡眠期间,口腔活动停止,唾液分泌量也会下降很多,对牙面的冲刷清洁和缓冲保护能力下降,这恰恰是细菌在牙面聚集、繁殖的佳时期。

如果早上不刷牙,在夜里迅猛扩张的细菌居民,便能够很好地承接这一天所进食的糖分。
它们“屯兵”,你“屯粮”,共携手害牙?总之,口腔清洁没有捷径。
我们一偷懒,便给细菌提供了捷径。
下一篇:没有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