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儿童口腔医院:关于出牙期的小知识

宝宝在出牙时,嘴巴里会有很多奇妙的变化,当然,也会给宝宝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,那具体有些什么呢,我们来看一看。
一、流口水
出牙期的宝宝口水特别多,经常流的满嘴满脸都是,这个现象相信很多父母深有体会,那这是为什么呢。
因为啊,随着牙齿的萌出,牙龈神经被刺激,唾液腺分泌增加,加上小宝宝口底浅,吞咽能力还不完善,分泌的口水自然只能流到嘴巴外面了。
宝宝流口水是正常的现象,不用担心,到三岁左右,随着口底深度增加,吞咽功能完善,乳牙萌出结束,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。
护理方法:
唾液中含有的消化酶和一些物质会刺激皮肤,造成皮肤发红,甚至糜烂、脱皮,形成口水疹,所以要为宝宝佩戴口水巾,及时帮宝宝擦干净口水。
二、牙龈不适(痒、肿、疼)
牙齿萌出时会对牙龈神经产生刺激,牙龈会有不适感,表现为痒、肿、疼,有些宝宝会喜欢把东西放在嘴巴里面咬,其实就是在缓解牙龈的不适感,等到牙齿长出后,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了。
护理方法:
可以给宝宝咬牙胶,或是用纱布蘸点凉水擦拭宝宝的牙龈。
三、烦躁
出牙的宝宝会出现啼哭、烦躁不安、睡不好觉等现象。
护理方法:
给宝宝咬磨牙棒,缓解不适感,或是做做脸部按摩,放松脸部肌肉,带着宝宝做小游戏,转移他们的注意力。
四、发烧
有的宝宝出牙时会有发烧的现象,只要体温不超过38℃,且精神好,食欲旺盛,就无需特殊处理,让宝宝多喝点温水就行。
如果体温超过38.5℃,并伴有烦躁哭闹、拒奶等现象,应及时就医。
说完长牙期可能出现的生理情况,我们再来看看异常情况。
一、乳牙早萌—诞生牙和新生牙
孩子出生时就有牙齿萌出,叫做诞生牙,出生后1个月内有牙齿萌出,叫做新生牙,多见于下颌乳中切牙。
由于萌出过早,牙根还没有发育或是发育较少,也就是说多数诞生牙和新生牙没有牙根或者牙根短小,那么松动度往往会比较大,容易脱落。
对于过于松动的牙齿,应尽早拔除,因为宝宝哭闹时,牙齿脱落会被吸入气管,严重时可导致窒息。
如果牙齿松动不明显,并对母亲哺乳和婴儿进食没有影响,可以保留。
在宝宝吮吸乳头时,下前牙会与舌系带及舌腹反复摩擦,容易导致创伤性溃疡,这种情况下,可以使用汤勺喂奶,减少溃疡的发生,若反复出现溃疡,严重影响进食,导致婴儿营养不良,则应拔除牙齿。
诞生牙和新生牙大部分是早萌的乳牙,拔除后,同名乳牙就不会再萌出了。
二、乳牙萌出过迟
婴儿出生后1年内,萌出第一颗乳牙,均属正常情况,如果超过1岁,甚至一岁半后,仍没有乳牙萌出或是没有萌出迹象,超过3周岁乳牙尚未全部萌出,就是乳牙迟萌,此时需就医,检查是否有“无牙畸形”,或是患有佝偻病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营养缺乏等全身系统性疾病。
三、萌出性龈炎
乳牙萌出时,牙冠周围的牙龈组织充血,有异样感,孩子会用手指或玩具去触摸,有时会有少量血液流出,随着牙齿的萌出而渐渐自愈,一般无需特殊处理。
四、萌出性囊肿
乳牙萌出前,有时可见覆盖牙齿的黏膜局部肿胀,呈青紫色,内含血液,叫做萌出性囊肿,一般不影响牙齿的萌出,等到牙齿萌出后,囊肿也会逐渐消散,无需特殊处理,若萌出受阻,则需去除部分囊肿组织,使牙冠外露。
另外,宝宝长牙时需要更多的营养,只有充足的营养,才有助于宝宝长出一口健康漂亮的小牙齿。
矿物质中的钙、磷很重要,可以增强牙齿的坚硬度,适量的氟也可使牙齿不易被酸性物质腐蚀,增强抗龋力。
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结构和成分,摄入不足会造成牙齿萌出时间延迟、牙齿排列不齐、牙周组织病变等现象。
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牙釉质细胞的发育,牙齿的颜色会变成白垩色。
维生素C缺乏会造成牙齿发育不良,牙龈容易水肿出血。
维生素D的作用是增加肠道内钙、磷的吸收,并促使钙、磷在牙胚上沉积钙化,所以缺乏时也会出现牙齿矿化不好的现象。
最后,不管是没出牙还是出牙期,都要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,为牙齿萌出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。
